梁家揚博士

梁家揚博士

執照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及香港)


梁家揚博士早於1990年代與太太創業並經營至今。兩人多年來均在商界發展,至今快將三十年。2005年,梁博士和太太在台灣首次接觸皮紋檢測,深深感受皮紋報表的精準度,例如自己的終身學習型和同理心特質。為了讓香港市民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先天基因特質,梁博士夫婦於2006年引入整套皮紋檢測系統,並創辦亞洲皮紋學發展中心。數年間,中心為超過兩千個家庭制定皮紋報告。由於諮商的過程中必定涉獵心理學,梁博士感到自己的心理學訓練不足。為了裝備自己和完成夢想,梁博士夫婦二人決定帶同三名兒子遠赴美國芝加哥,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課程。


皮紋學的研究可追溯至1892年是由Galton開始。皮紋可大致分為三類:斗(whorl)、箕(loop)和弧(arch)。皮紋學(Dermatoglyphics)一詞,首先由Harold Cummins教授首先使用,意思是研究手指、手掌和腳掌上的脊紋1。這些脊紋由懷孕期第六週至約廿四週形成。形成過程中受遺傳及環境因素影響,形成後則終身不變。時至今日,很多的皮紋研究都集中在臨床應用於一些有遺傳性的疾病。例如,有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拇指和食指上的脊紋數值在統計上顯著低於對照組的2,3。此外亦有研究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患者3和正常人的皮紋分別。


梁博士尤其喜愛融合皮紋檢測於心理治療,透過了解案主的先天基因和特質,例如性格取向、學習模式和多元智能,於更短時間內了解案主行為背後的思維模式,亦能夠讓案主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先天特質。這樣便能夠與每位案主共同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於美國八年進修期間,梁博士一直計劃畢業後回港發展,服務香港社會。梁博士的博士畢業論文亦是研究於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臨床心理學家回港執業和發展時所必需作出的臨床適應。
預約梁家揚博士
履歷

梁博士履歷

專業資格

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專業心理學院)


執照臨床心理學家(美國)


香港衛生署認可臨床心理學家名冊會員(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


美國心理學會會員


亞洲皮紋學發展中心高級諮商師


個案研究

「我想自殺。」

一個普通的早上上學前,一位17歲的中學生突然對着媽媽說這話,嚇得她失魂落魄。這是他第一次說這種嚇人的說話。而且兒子從小到大品學兼優,無需媽媽太費心的。媽媽連番追問下,兒子都不願多說。媽媽馬上致電通知學校。兒子亦如常上學。學校收到通知後,亦啟動既有的程序,馬上通知學校的心理輔導員——即當時仍在接受臨床訓練的梁先生。由於學生透露自殺念頭,輔導員亦不敢輕率,馬上開始研究案主。

模範生一名。

輔導員研究案主的檔案和與班主任面談後,得出以上的感覺。原來案主學業成績和品行都非常優異,經常參與義工活動,又願意幫助同學,是校長老師們心目中的模範學生。案主家庭屬中產以上,父母二人關係良好、家庭融洽,父母亦經常參與學校的活動,對兒子在學校的情況掌握得很清楚。班主任和父母亦經常有接觸,完全察覺不到案主有什麼異樣。輔導員實在想不出這樣的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怎麼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自殺念頭。

美國的教育制度是這樣的:學生完成幼稚園後,便入讀第一班直至第十二班,第十二班畢業後即可進入大學或社區學院。而案主就是一位第十二班學生,亦即是明年準備升讀大學。案主的班主任表示,以案主的成績和表現,要入讀東岸或加州的有名大學,絕對不成問題,應該不是擔心入讀不了心儀的大學。輔導員越想越不明白,案主成長於這樣的家庭,怎麼無緣無故產生自殺念頭呢。越不明白,輔導員越希望了解和幫助案主。

「我不想讀甚麼名校。」

案主回到學校後,輔導員馬上約見他。面談過程中案主非常配合,亦不介意向輔導員承認有自殺念頭。原來他的自殺念頭源於擔心明年要離開讀了十二年的母校和芝加哥的所有家人,遠赴坐飛機也要四個多小時的加州大學。最令輔導員不明白的亦正正是這一點,因為很多成績卓越的學生都以入讀加州大學為目標。

疑團終於解開。

輔導員為了深入了解案主的思維模式,決定請案主給他看看皮紋(即十隻手指的指絞)。輔導員看過後,終於解開了疑團。原來案主大部份指紋都是正箕,但偏偏在左手食指上有個簡單弧紋。原來有簡單弧紋的人特質是身體本能的需求很強,必須睡飽吃夠。一旦餓了或睡眠不足,就會像一部快將無油的汽車一樣。另一個特質是在陌生和熟悉的環境中表現會有天壤之別。在熟悉環境或有相熟朋友陪伴時,就好像魚在水中,談笑風生。可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或自己的舒適圈,而進入了陌生環境當中,頓時整個人會被焦慮征服、變得崩緊和非常小心謹慎。原來案主正正就是非常擔心要入讀加州大學。不要說在校園內,就連在加州也沒半個朋友。選校過程中亦沒有參觀過大學,令案主對加州大學所知不多,因而感覺非常陌生,這就是所謂「弧紋發作」。案主在面對憂慮中,又不懂得紓解自己的情緒或尋求協助。眼見離開畢業的日子和飛往加州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終於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以為這樣就可解決問題。

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明白了案主的先天特質和憂慮背後的思維後,輔導員與案主共同制定一個簡單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案。首先輔導員與案主一起瀏覽加州大學的官方網頁,了解大學的歷史、校園環境、學生統計數據、報讀學科和教職員等等的詳細資料。然後輔導員鼓勵案主尋找自己與大學的關連。後來案主得知他的母校有不少校友正在就讀該大學。輔導員鼓勵案主聯絡那些校友,他們亦細說了自己的適應過程,並邀請案主屆時參觀大學校園和科系設施。案主亦欣然接受。由於案主對將要入讀的大學感覺不再陌生,亦知道有師兄在等着他,焦慮程度亦隨之下降。加上輔導員的鼓勵,案主學會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和主動尋求協助,自殺的念頭當然消失。

個案感想

此個案並非特別複雜。可是,假若輔導員並不了解案主的先天特質和基因,制定的治療方案可能更為複雜,亦未必能針對案主對陌生環境的焦慮。這就好像隔靴搔癢。如果案主參與了幾節的治療後,仍然感覺到輔導員並不了解自己的憂慮,又感到輔導員未能幫忙,隨時有提早結束治療的可能性。透過這個個案研究,梁博士想表達出,透過了解每位案主的皮紋和先天特質後,與案主共同制定的治療方案將會更為簡單直接,更容易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Shar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