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躁鬱症
May 4, 2020
去年有兩位名人因鬱躁症而自殺,先有美國時裝設計師Kate Spade,後有香港歌手盧凱彤。猶記得收到盧凱彤死訊之時,正值我於耶路撒冷旅行,團友均議論紛紛,因為新聞有說她曾宣佈躁鬱症已經康復,事業又正如日方中,亦剛與伴侶結婚,為何仍會發生如此不幸之事?明明看似好轉,怎麼仍走上絕路?
容易誤診的鬱躁症
鬱躁症是本人行醫以來,覺得屬於「棘手」的疾病之一。這是由於躁鬱症並不是單一的疾病,加上每個病人服用的藥物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一般來說,有躁症與抑鬱交替出現的情緒病,可分為一型和二型。一型患者的典範,就是洪朝豐先生,在高漲的時候,他極為「惹火」,言行出位,惹人注目!而他本人則自我感覺極為良好,感到「大地在我腳下」的豪情霸氣!不過患者往往在經歷一次或以上的狂躁期後,鬱症或會接著出現,但相對較二型少。
至於二型的躁鬱症,其實較為常見,重鬱期及輕躁期會交替出現,但並未出現狂躁期,可形容為「九鬱一躁」,鬱的時候較多,躁的時候較少。由於一型比較典型,大家會較易察覺,能獲較多關注;二型卻常偽裝成抑鬱症,令患者、身邊人以至醫生亦會誤判,用錯方法醫治。亦有患者即使看醫生兩三年卻仍不知道是鬱躁症。許多患者與醫生講述病況時,只着眼於抑鬱部分,忽略提及輕躁情況,又或誤以為輕躁期間乃代表病情好轉,所以沒有提及,所以連醫生也不知實情。
鬱躁症與抑鬱症之別
我們常說鬱躁症是「繽紛之後的黑暗」,雖然患者會有情緒高漲之時,過後卻會出現抑鬱症狀。有位大學四年級生,已有兩三年出現鬱躁症狀,他形容自己的人生有三成是好日子,七成是壞日子,好的時候即使捱夜讀書亦不覺疲倦。他以為病情會逐漸好轉,可是這種強烈的情緒起伏始終交替出現,因此不得不求醫。
我另有一個病人,是一個外國人婦人,她的躁鬱症在產後變得嚴重,絕大部分時間,都感到抑鬱,整天躺在床上,連照顧小孩也不行,丈夫想跟她離婚。我用了幾個月時間,把第一線、第二缐的治療都用過,沒有太大的改善。我最後跟她說:「你可以找第二位專科醫生,拿多一個意見!」「我覺得不需要。我以前在荷蘭和印度,都看過不少醫生!」婦人說。我了她的信任,我加倍努力去找最新的治療方法,看了十多份期刊。「我可以試試看,不過也不是太確定!」
幸運的是,婦人好了!「我這些日子來,從未試過這樣平靜!」婦人之後回到家鄉荷蘭,最後一次見面,還送了我一朿百合花!
話說回來,大部分單向抑鬱症,於三十及五十歲為高峰期;鬱躁症因有遺傳因素,多數在青少年時期已經出現,因此如果醫生遇到年輕患者,加上家庭病歷吻合,都會特別注意是否屬鬱躁症。
躁鬱症只要能對症下藥,就有機會好轉。不過,患者必須要有耐性,因為最少持續一至兩年服藥,方能穩定病情。要注意的是,病人自行停藥會有風險,容易造成復發,所以最好根據醫生指示服藥;一旦發現復發情況,必須盡快求醫。鬱躁症治療可說是雞尾酒治療,按每位患者的獨特症狀而單獨或組合用藥,當中包括情緒穩定劑如鋰鹽(lithium)、抗鬱藥、抗躁藥及抗焦慮藥物如鎮靜劑等。
藥物治療以外,家人的支持和諒解也是相當重要,患者亦需要有恆心配合治療,因為這是一個慢性的病。筆者曾經見過鬱躁症令許多患者的家人深受其苦,甚至造成夫妻離異,子女受到很大的困擾。此外,患者亦應避免需要輪更的工作,因為睡眠作息混亂,都有可能影響病情。
蔡思貝最近説自己有躁鬱症,不靠藥物治療,透過運動和社交支援等治病。我有以下看法:
1-她真係患上躁鬱症嗎?一型還是二型?
2- 有躁鬱症狀並不一定有躁鬱症
3- 患上躁鬰症,藥物是必要的一部分。
大家看看洪朝豐的例子,還有盧凱彤!我希望公眾人物說話要小心,不要誤導。不然醫生做幾多健康教育都冇用!